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科建设 >> 正文

机械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3-2015)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09日 10:29      阅读:[]

在学校确定的“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主动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基础工业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普通高等学校,使学校办学水平在自治区高校中领先,在国内同类高校中领先”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根据“重点建设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形成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学校学科定位,为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龙头地位,重点推进以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点建设工作,努力探索一条“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强院、发展兴院”的有特色的建设与发展道路,推动学院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特制定机械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3-2015)。

一、学科概述

1、专业与学科现状

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为博士单位立项建设支撑学科,本学科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共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机械电子工程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为自治区品牌专业。

该学科围绕本地区钢铁、机械、稀土、煤炭等方面的优势产业,开展“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机电液系统研究与开发”、“纳米结构产品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研究流程工业过程产品质量监控的新方法、振动信号的表征、信号处理方法及故障敏感度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价体系;开展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规划制定及信息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进行磁致伸缩与稀土永磁材料在热声制冷等方面的研究;开展Ti-Si-N超硬纳米复合表面和PVD表面沉积工艺的计算仿真与试验。

拥有内蒙古自治区装备制造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实验设备总值1800多万元,包括动力传动故障诊断综合试验台、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三维坐标扫描仪、高速摄影机、齿轮测量中心、激光快速成型机、并行计算机集群、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等设备,其中博士点建设以来,投入了专项资金1100余万元。

目前本学科有教师7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8人,讲师2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44人,占教师总数的72.9%。教师队伍中,1人为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1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3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8~2012年,本学科承担和完成的科研项目6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内蒙古教育厅科技项目14项,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项目5项,包头市重点科技项目7项,横向科研项目16项,科研经费1370多万元。获教育部自制教学仪器成果奖1项、自治区教改成果二等奖1项、包头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发明专利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49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9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9部。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28名。

50多年的建设发展,本学科已成为西北地区机械行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持。

2、学院学科建设存在的不足

机械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校内外知名学科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缺乏长期研究的历史积累和凝练、研究的基础比较薄弱,缺少知名的大师学者、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国家级纵向科研课题相对较少,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相对较少,科研成果的级别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

机械学院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学科的交叉、技术的融合和具体的实践,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在以下四个方向形成了稳定、富有特色和水平的研究方向:(1)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2)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3)纳米结构产品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4)机电液系统研究与开发

研究方向一: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王建国教授,主要学术骨干为任学平、石炜教授。

本学科方向针对流程工业生产过程以及关键机械设备,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和现代信号处理技术,开展工业生产过程质量建模、过程参数优化、设备状态识别和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在流程工业过程监测与产品质量控制、振动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流程工业过程监测与产品质量控制。针对具有多种技术和设备集群,兼有大型化、多参数化等特点的流程工业,基于现代数据挖掘理论和方法,根据流程工业过程的实际生产数据特点,进行不同类型建模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完整数据和缺失数据情况下的建模、模型优化更新以及过程参数间规则提取的新方法,发明了基于模型和规则的参数优化方法,实现对流程工业过程实时在线质量监测、过程参数优化、产品质量控制。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授权1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4项。

振动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借助机械故障诊断试验平台,针对不同故障,研究其振动信号的表征、信号处理方法及其敏感度。基于振动信号的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时域BP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小波时频分析特点,提出了端点延拓和改变采样率的方法、建立了时域BP网络进行识别的网络模型。 承担了省部级项目2项、大型企业横向合作项目2项。

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针对冶金企业关键设备、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方面开展研究,建立基于振动、应变信号测试处理的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价体系。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1项、包头钢铁集团等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0项,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方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地市级项目16项,大型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2项,科研经费429.2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4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1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授权1项。培养47名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二: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李强教授,主要学术骨干有杨建鸣教授、张玉宝教授。

本学科方向依托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内蒙古装备制造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包头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平台,对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为自治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提供支持,为自治区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方案制定服务,在此基础上开展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云制造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特色研究:

为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全区信息化发展基础数据进行总统计、分析研究,综合评估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各盟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为自治区以及各盟市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为自治区“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制定发展规划。承担“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攻关(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网络化产品创新与协同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等项目。

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重点开展了“双甩”示范,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企业“甩账表”、“甩图纸”工程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并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软件培训、信息化建设咨询、方案制定评估,软件开发定制等方面的服务。承担“面向中小企业的ASP平台的研究与开发(包头市科技攻关)”,“重型车辆PDM系统的开发(包头市科技攻关)”等项目。

信息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企业数控机床的数据并联技术架构研究,并开展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模式研究,开展“云制造”技术平台研究。承担“装备制造业云制造协同研究模式制造的研究及企业应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CAD/PDM共性技术的研究(包头市科技攻关)”,“自卸车模块化三维设计平台的研究与应用(包头市科技局)”等项目。

本学科方向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7项,其他项目13项,科研经费达到792.8万元,在国内外的主要学术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了147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5篇,出版专著1本,获得发明专利1项,获奖1项。

研究方向三:纳米结构产品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

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刘学杰教授,主要学术骨干有姜永军教授、谭心副教授等。

本学科方向以先进制造技术中“数字工厂-工艺过程仿真”的理念,针对纳米结构产品的设计和制备,采用多尺度的计算和仿真,开展了纳米复合表面、复合结构超硬机理、单晶式多晶体复合材料及MEMS几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运用量子力学从原子层面研究纳米复合结构及其成形机理的特色。

纳米复合表面的界面结构和形成机理。选择了“Ti-Si-N纳米复合表面和PVD表面沉积工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科学实验、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动力学蒙特卡罗仿真研究。相继承担和完成了德国联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内蒙古教育科研项目,揭示了界面确切结构形式和界面相元素在纳米复合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一种新型的单晶式多晶体纳米复合结构构型。

纳米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和超硬机理。针对在超硬纳米复合结构中正H-P和逆H-P现象,开展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动力学蒙特卡罗及有限元方法仿真,研究了晶粒尺寸对薄膜硬度的影响,确定了晶粒尺寸与纳米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定量关系。为设计和开发高强度、高韧性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微纳结构设计制造与MEMS。针对单晶式多晶体纳米复合结构及其相应的MEMS,提出了纳米有序结构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开发设计了单晶式多晶体纳米金刚石复合薄膜,确定了相应的制备工艺方法,为开发相关的MEMS器件奠定了基础。

铌与稀土在纳米结构中的作用。针对地区稀土资源优势,以稀土及铌在钢中和模具表面中的存在形式及其作用为研究对象,承担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研究。通过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揭示了在相变过程中稀土及铌对碳析出的作用机理。

几年来,建设了内蒙古科技大学计算纳米科学技术中心;承担国家科技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6项,地市级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9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7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培养硕士生33人,造就了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这方面的研究骨干。

研究方向四:机电液系统研究与开发

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为汪建新教授,主要学术骨干有王春香教授、方桂花教授等。

本学科方向主要进行机电液领域中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在相关理论方面进行探索,着力于基于反求工程技术与优化技术的新产品研发和对已有设备或系统进行改造;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优化;开发研究、研制新的技术装备和工业产品。同时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

现代设计方法应用研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优化、有限元等现代设计方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分析、绘图或仿真,借助于智能程序对设计目标进行优化和评估,以创建机械产品竞争优势为目标来应用各种技术,探索新的设计理论和新的设计方法,重点致力于复杂曲面实物形状反求关键技术研究和TRIZ方法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承担“复杂曲面实物形状反求关键技术研究”和“工业炉创新设计平台的开发”等科研项目。

机电液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综合应用现代机电声光液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根据现场需要开发新产品、新装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重点开展精密传动技术和液压系统故障在线诊断方法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工作。承担了“锤片式饲料粉碎机新型筛分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电解铝静置炉开口钻机开发研究”、“地震安全床产品开发”、“测试台液压系统设计及参数研究”、“基于灰色理论的液压站故障预测与诊断系统开发研究”、“精密机床传动系统变形误差动态修正方法研究”、“永磁能开发利用研究”等项目。

新型功能材料和振动现象的应用研究。主要是磁致伸缩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研究。在磁致伸缩材料的本构关系、交变磁场中的力学行为及磁致伸缩材料在热声制冷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该材料开辟新的应用领域。承担“基于磁致伸缩换能器的热声制冷技术应用研究”等项目。此外还在筛分、破碎以及降噪减振等技术应用领域中开展研究工作。

本学科方向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其他项目6项,科研经费达到77.4万元,在国内外的主要学术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了89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6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

三、学科方向的建设目标

(一)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1、整体目标

针对“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的研究方向,重视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要加大开展科研活动。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的能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坚持并发展以理论为基础,以测试方法为手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把本研究方向建设成为院内一流、学校突出、自治区有影响力的学科方向。

2、具体指标与措施

(1)学术队伍建设

按照有领军人物引领,培养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的原则来建设学术队伍,特别要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按照相关课程体系及相关老师的学术研究方向,考虑年轻教师的兴趣,要固定学术队伍,学术队伍由相关教师和本研究方向的教师所带的研究生组成,核心教师要固定。争取有三名教工考上博士研究生。引进高学历的年青教工,现在有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刘永泉(为建筑工程学院教工)达成意向。聘请兼职教授,现在已联系重庆大学传动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毅敏教授博导,北京科技大学杨斌副教授(博士后)。加强与国外高校研究所联系,争取规划期内内派送1~2名教工去国外作为访问学者学习。

(2)科学研究

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及质量控制研究方向按照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流程工业过程监测与产品质量控制。针对具有多种技术和设备集群,兼有大型化、多参数化等特点的流程工业,基于现代数据挖掘理论和方法,根据流程工业过程的实际生产数据特点,进行不同类型建模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完整数据和缺失数据情况下的建模、模型优化更新以及过程参数间规则提取的新方法,发明了基于模型和规则的参数优化方法,实现对流程工业过程实时在线质量监测、过程参数优化、产品质量控制。

振动信号处理理论与方法研究。借助机械故障诊断试验平台,针对不同故障,研究其振动信号的表征、信号处理方法及其敏感度。基于振动信号的小波变换、希尔伯特黄变换、时域BP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小波时频分析特点,提出了端点延拓和改变采样率的方法、建立了时域BP网络进行识别的网络模型。

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针对冶金企业关键设备、风力发电机组传动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方面开展研究,建立基于振动、应变信号测试处理的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价体系。

在目前科研的基础上,3年内培养教授3人,博士3人,引进1-2名学科带头人,争取获得国家级1-2项、省部级6-8项、市级项目3-5项、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70万元,获得科研奖励国家级1项、省部级1-2项、市级1-2项,出版专著1-2本,发明专利4-5项,发表论文SCI 4-5篇、Ei 4-5篇(期刊),获得教学成果奖3项,研究生成果6项,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2次,境外讲学和国际会议报告1-2次,国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项目1-2项,科研平台建设1个、实验室及设备价值达到300万。

(3)具体措施

加强本学科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要落实主要成员的责任,完善课题组成员的组成,研究生也作为课题组的成员。要在课题研究小组形成激励机制,按照快出成果和多出成果的目标制定措施。

要鼓励课题组成员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同时,也将相关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请进来进行交流,提高课题小组的学术水平。

课题组要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课题组内部要定期地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

(二)、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方向

1、整体目标

深入开展云制造、制造业服务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等相关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承担若干国家、省部、市级科研课题,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建设一支水平较高、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争取使该研究方向建成在学校有影响力、服务包头市、辐射自治区的学科方向。

2、具体指标与措施

(1)学术队伍建设

近3年内培养5位左右能够独立从事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的骨干教师,尤其是能够从事云制造、制造业服务化、工业仿真、数字工厂方面的教师,并通过培养和引进2-3位博士研究生人才,吸收4~5名青年教师成为学术队伍的骨干力量,以这些骨干教师为中心,建立一支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和较高研发能力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2)科学研究

本学科方向依托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内蒙古装备制造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包头市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平台,对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为自治区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提供支持,为自治区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方案制定服务,在此基础上开展制造业企业服务化、云制造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特色研究:

为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对全区信息化发展基础数据进行总统计、分析研究,综合评估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各盟市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为自治区以及各盟市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为自治区“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制定发展规划。

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重点开展了“双甩”示范,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企业“甩账表”、“甩图纸”工程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并面向企事业单位开展软件培训、信息化建设咨询、方案制定评估,软件开发定制等方面的服务。

信息化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企业数控机床的数据并联技术架构研究,并开展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模式研究,开展“云制造”技术平台研究。

在目前科研的基础上,3年内培养教授3人,博士3人,引进1-2名学科带头人,争取获得国家级1-2项、省部级6-8项、市级项目3-5项、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70万元,获得科研奖励国家级1项、省部级1-2项、市级1-2项,出版专著1-2本,发明专利4-5项,发表论文SCI 4-5篇、Ei 4-5篇(期刊),获得教学成果奖3项,研究生成果6项,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2次,境外讲学和国际会议报告1-2次,国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项目1-2项,科研平台建设1个、实验室及设备价值达到300万。

(3)具体措施

进一步优化本学科学术梯队,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争取条件,加大投入,为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建立配套的奖励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研究向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互动。加强对本研究方向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的发展。

(三)针对纳米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计算仿真方法研究

1、整体目标

开发多尺度计算仿真方法(包括第一性原理、动力学蒙特卡罗KMC和分子动力学MD仿真);以这些计算仿真方法为工具构建纳米复合结构设计体系(包括纳米结构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工艺设计);采用此设计体系开发超硬纳米表面、高强轻型板材、纳米复合新能源系统等新产品。在3-5年内争取承担国际合作项目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组建一支理论水平较高和研究开发新产品能力较强的科研团队。建设一个硬软件条件较好、结构体系和管理体制有利于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与国内外交流顺畅的研究中心。

2、具体指标与措施

(1)学术队伍建设

以机械专业人员为骨干,逐步吸收于研究内容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按照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配备人员:①第一性原理计算、原子间作用势拟合、势能面搜索方法研究;②无格点KMC和MD并行仿真程序开发;③原子级仿真的三维图像显示程序开发、针对原子级仿真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和相应的程序开发;④原子级仿真与有限元(FEM)仿真连接技术研究。四方面的人员紧密配合解决纳米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问题。

(2)科学研究

基于本研究方向已经进行的研究,循序渐进的进行基本方法研究、设计体系构建和纳米新产品开发。

Ⅰ、以Ti-Si-N类超硬纳米复合表面的设计和制造为对象,进行计算仿真方法研究和程序开发。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Ti-Si-N类超硬纳米复合结构,对比这类纳米结构的弹性系数和各个晶向上的力学常数,寻找其中最硬的结构。然后用第一原理计算考察最硬结构的形成机理(势能面计算和激活能计算)。

根据第一性原理的势能面计算和激活能计算,进行简单原子间作用势计算方法的改进。

把改进的原子间作用势计算方法应用到三维无格点KMC仿真中,考察原子个体迁移扩散行为与形成规则的纳米结构的定量关系。由于需要计算和仿真大量的原子沉积和生长才有可能找出规律,所以还要开发并行计算的KMC仿真程序以及统计分析程序。

采用计算仿真方法,研究硬度和Ti-Si-N纳米结构(晶粒尺寸和晶界分布)的定量关系。在这个研究中要把原子级仿真和FEM仿真连接起来。原子级仿真考察位错和微裂纹的启动和运动与纳米结构的关系。有限元结构为原子级结构提供支撑,使仿真更逼近实际情况。这个研究是为按照性能要求设计纳米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把以上开发的程序汇集在一个软件包内,构建友好的界面,争取推向市场。

Ⅱ、在仿真的基础上要进行沉积试验研究。为此,需要加强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IFF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同时,积极建立其他的合作研究关系。

Ⅲ、在以上仿真研究和原理性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迅速推向纳米新产品的开发:把超硬表面应用于刀具、工具和模具;应用超硬表面开发高强轻型板材。

Ⅳ、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KMC和MD仿真研究纳米结构的电学性能、磁学性能、光学性能、光电性能。把研究再推向其它纳米复合新产品的开发,如纳米复合太阳能表面、纳米复合水分子分解膜等等。

(3)具体措施

加强对国内外的交流、加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抓准研究方向、抓住研究的关键。积极争取科研经费,使研究组的研究工作有物质保证。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扎扎实实逐步推进研究。秉持科学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质和机理;面向人类发展的根本需求,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积极争取在科学研究和服务人类两方面都有所突破和贡献。

制定研究发展规划和详细具体的研究计划,任务落实到人,努力按照计划进程开展研究。研究组内每周定期交流,及时了解各部分的进展和出现的问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使研究能够顺利开展。

研究组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和帮助,营造严谨而又和谐的研究工作氛围。

(四)机电液系统研究与开发

(1)整体目标

在学科梯队建设中,针对机械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方向,既要重视人才培养,也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积极申请承担纵向课题,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坚持面向生产实际,以现代先进设计方法为手段,应用机电声光液等技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努力把该方向建设成为产、学、研特色浓厚,学术水平一流的技术研究应用团队。

(2)具体指标与措施

(1)学术队伍建设

要按照既要有少数学术骨干,也要有一些特别能战斗队员的原则来建设学术队伍,特别要加强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要根据个人学术特长、兴趣和自愿相结合的方法组建学术团队,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近5年内培养2位左右能够独立从事本研究方向科研课题的骨干教师,引进1位高学历人才,吸收2~3名青年教师成为学术队伍的骨干力量,以这些骨干教师为中心,加上研究生,形成一支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和较高研发能力的、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

(2)科学研究

本学科方向主要进行机电液领域中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在相关理论方面进行探索,着力于基于反求工程技术与优化技术的新产品研发和对已有设备或系统进行改造;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优化;开发研究、研制新的技术装备和工业产品。同时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应用研究。

现代设计方法应用研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优化、有限元等现代设计方法,特别是计算机辅助分析、绘图或仿真,借助于智能程序对设计目标进行优化和评估,以创建机械产品竞争优势为目标来应用各种技术,探索新的设计理论和新的设计方法,重点致力于复杂曲面实物形状反求关键技术研究和TRIZ方法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承担“复杂曲面实物形状反求关键技术研究”和“工业炉创新设计平台的开发”等科研项目。

机电液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综合应用现代机电声光液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根据现场需要开发新产品、新装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重点开展精密传动技术和液压系统故障在线诊断方法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工作。承担了“锤片式饲料粉碎机新型筛分机理研究及优化设计”、“电解铝静置炉开口钻机开发研究”、“地震安全床产品开发”、“测试台液压系统设计及参数研究”、“基于灰色理论的液压站故障预测与诊断系统开发研究”、“精密机床传动系统变形误差动态修正方法研究”、“永磁能开发利用研究”等项目。

新型功能材料和振动现象的应用研究。主要是磁致伸缩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研究。在磁致伸缩材料的本构关系、交变磁场中的力学行为及磁致伸缩材料在热声制冷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该材料开辟新的应用领域。承担“基于磁致伸缩换能器的热声制冷技术应用研究”等项目。此外还在筛分、破碎以及降噪减振等技术应用领域中开展研究工作。

在目前科研的基础上,3年内培养教授3人,博士3人,引进1-2名学科带头人,争取获得国家级1-2项、省部级6-8项、市级项目3-5项、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70万元,获得科研奖励国家级1项、省部级1-2项、市级1-2项,出版专著1-2本,发明专利4-5项,发表论文SCI 4-5篇、Ei 4-5篇(期刊),获得教学成果奖3项,研究生成果6项,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1-2次,境外讲学和国际会议报告1-2次,国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项目1-2项,科研平台建设1个、实验室及设备价值达到300万。

(3)具体措施

要在课题研究小组形成激励机制,按照快出成果和多出成果的目标制定措施。在课题组内部实行目标责任制,要求成员主动下现场,发现切入点;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完成发表论文任务。

鼓励课题组成员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同时,也将相关国内外的优秀学者请进来进行交流,提高课题小组的学术水平。

课题组要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定期地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开拓视野,加快发展速度。

四、学院博士点建设规划

1、博士点建设指导原则

以学院研究生专业设置、学术研究方向及学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学院博士点建设和布局的基本依据,结合学校博士点建设工作的进展,遵循“合理布局,稳步推进,注重发展,提高水平”的思路,开展学院博士点的建设工作。

2、博士点建设规划

年度

博士点建设规划学科专业

硕士点建设规划学科专业

2013年

机械工程

(0802,一级学科(已完成))

2014年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能环学院)

化工过程机械

(080706,二级学科)

2015年

机械工程

(0802)

上一条:机械工程学院学科方向
下一条:学科建设工作条例(试行)(内蒙古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2013-01制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