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工作
校友工作

刘曜宁

时间:2025-09-24 12:37浏览次数:

刘曜宁,男,汉族

2010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学士学位2006-4班

2016届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硕士学位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西车辆段 车辆钳工

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

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最美职工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最美铁路人

刘曜宁,男,1987年出生,车辆钳工技师,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包头西车辆段包西检修车间台车组副工长,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内蒙古自治区“最美职工”、内蒙古自治区“最美铁路人”、全路向上向善好青年“创新创业好青年”、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全局“技术能手”、“呼铁工匠”等称号,2019年至2024年连续六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

有人说:“硕士研究生到一线当工人,多没面子!”可他说:“一线是知识的海洋,有营养,能汲取力量。”六年来,他扎根一线、不怕吃苦,针对铁路生产一线存在现有设备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的问题,认真钻研解决办法,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方法,牵头成立“曜宁科创工作室”,在基层检修一线持续展示着硕士研究生的青春风采。

正确人生定位,扎根一线善于学习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2016年7月,刘曜宁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授予硕士学位,同年在自备车维修车间台车组见习。刚入路,他主要负责货车走行部的检修工作。从事着这样辛苦班组的工作,对于这个大男孩来说,其选择让很多人不理解,但他坚持下来了。

大学时代的刘曜宁,就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善于钻研学术创新。入路后,为尽快从一名现场实践经验不足的毕业生成长为铁路一线技术骨干,他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职工请教,从一个螺栓的技术要求、一个标记的涂打和一个样板的使用学起,在掌握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检修过程及落成要求的基础上,虚心向老职工探讨常见故障的根源和检修难题的解决方法,逐渐成长为货车检修的“行家里手”。

2017年,在对C70E车型转向架检修时,发现心盘底部裂纹超限,按照报废处理,防止车辆运行中心盘发生故障;2020年11月,在对C70E车辆车钩分解作业过程中,发现牵引梁磨耗板缺失,清除焊波后补装,防止车辆运行过程中,车钩从板对牵引梁的磨耗……这些威胁铁路货车行车安全隐患的快速排查与处理,只是刘曜宁日常检修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先后处理各类安全隐患300余起、重大安全故障68件,为铁路货车行车安全保驾护航。

为改进检修作业过程,他尝试对现有检修工艺水平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对检修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2020年,撰写论文《统计过程控制在铁路货车配件检修中的应用》,发表于铁道技术监督杂志,荣获集团公司年度优秀科技论文三等奖。

立足岗位成才,认真负责勇于创新

“身为技术工人,就要勇于为货车检修现场解决难题。”这是刘曜宁的座右铭。工作过程中,他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严把检修质量关的同时,寻求提质增效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岗位职工交流和对其作业过程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便和安全隐患,利用自身所学的创新理论,结合现场作业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26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项,集团公司科研项目6项,节省车间年工时费和材料费共计约140万元。

2018年,在转向架分解工位作业过程中,发现转向架枕簧分解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提出枕簧输送线改造方案。通过不断试验,他用制作的模型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申报集团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枕簧输送线的研制》,提高班组工作效率40%,节省车间年工时费5万元,并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优秀奖。

在工作中,他发现严密防护的安全帽不利于佩戴者头部散热,尤其在炎热天气或高温作业环境中,容易感到不适,甚至出现中暑症状。对此,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不断对安全帽内空气流动进行模拟仿真,设计制造了安全帽散热器,并于2018年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在2018年至2024年期间,共申报实用新型专利7项。课题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

他深知,实践需要理论支撑。对此,始终没有放松创新理论学习,积极参加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组织的创新理论培训班,学习国际先进TRIZ创新理论,并于2017年荣获“国家二级创新工程师”称号。

发挥带头作用,争当检修质量“把关人”

2019年担任钩缓组副工长,职位的转变使刘曜宁对日常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担任工班长以来,他牢记自己是班组的带头人与表率,坚持做“最后一人”,站好检修质量检查最后一班岗,到家晚上七八点是常态。不仅调动全组积极性,提高生产质量与效益,还时刻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青年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需要带领更多的青年大学生一起学技术、练本领、提素质,这才是他要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为更好服务于铁路现场生产实际,主动发现有想法、有干劲的青年职工,刘曜宁积极向车间申请成立科创小组,他的努力与成绩也被相关领导看在眼里。

2020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曜宁科创工作室”筹备成立,工作室成员由6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组成,均为车间一线职工党员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从那一刻开始,他如愿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团队和平台,干劲越来越足。2022年,工作室先后被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和全国铁路总工会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职工创新工作室”和“中国铁路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作为过来人,也是你们的老学长,我想分享几点感悟:

拥抱平凡,在实干中寻找不凡。走出校门,你们可能会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刻站在舞台中央。请相信,伟大的事业往往始于平凡岗位的深耕细作。做一颗坚实的“螺丝钉”,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在看似普通的岗位上积累经验、磨练技能、沉淀价值。正是这份在平凡中的坚守与卓越,最终汇聚成不平凡的成就。劳动的价值,在于创造本身,无论舞台大小。

终身学习,让创新成为本能。时代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迭代。母校教给我们的知识是宝贵的起点,但绝不是终点。在岗位上,我从未停止学习。保持好奇,勇于质疑,敢于尝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凡的劳动中融入创新的火花,这往往是推动行业进步、实现个人突破的关键。劳动模范,首先是学习的模范、创新的模范。

锤炼匠心,以品德铸就根基。在追求卓越技能的同时,更要锤炼高尚的品德:诚信、责任、协作、坚韧。守住底线,耐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技术可能被超越,但优秀的品格和专业的精神,是立身之本,是赢得尊重、行稳致远的基石。

最后,我要深深感谢我的母校内蒙古科技大学!无论我走得多远,取得什么成绩,根永远在这里。“百炼成钢”的校训,始终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

学弟学妹们,你们正站在人生崭新的起点,前方可能有风雨,有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和希望。今天你们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必将以你们为傲!当你们毕业时,记得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更精彩旅程的起点。愿你们带着母校的期许、师长的嘱托、专业的自信,勇敢地去闯、去拼、去创造!扎根中国制造的沃土,用匠心铸就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祝大家前程似锦,梦想成真!常回家看看!

上一条:姜林

下一条:孙世龙